最近,Chevdy在重温《脱口秀大会》,发现其中一期杨笠的观点曾多次登上热搜。不过她的话题并非是针对普信男,而是吐槽了一个很多人都有共鸣的话题:“在饭局被要求表演节目”,引发了广大网友们的热议。
这让Chevady联想到了,尽管已经是29岁的成年人,也免不了在家庭聚餐中被要求“说两句”或者“来表演个节目”,何况是孩子呢?
其实,从小到大,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被要求再公共场合进行表达的经历。而对一部分家长而言,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彬彬有礼、款款而谈,心里都不是滋味。
因为比起别人家的孩子,可能自己家的孩子表现得令人头疼:在家是话唠,出门变“哑巴”;
不敢当众说话,甚至不敢抬头和长辈打招呼?说话颠三倒四,没有逻辑?想得很多,一开口却语塞发抖?......
会表达的孩子,更自信!一定程度上而言,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,决定他未来的竞争力。而对孩子来说,他们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是语言表达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那么,如何提升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呢?听听来自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心理学博士赵红梅的“三招秘诀”吧。
(1)长时间与孩子对话
这一点是最能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养育办法,但是很多家长却在无意间忽视了,更多的家长可能会把提高表达的希望寄托在绘本上,希望孩子受到美妙语言的熏陶。
实际上,书本只是我们生活中太小、太有限的一部分,再加上很多绘本是翻译而来的,很多表达孩子根本无法应用,比如“幼儿园”,台湾那边翻译而来可能就是“幼稚园”。还有一些文化差异,也会阻碍孩子的语言表达。所以,越是接近孩子生活的语言练习,越能够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。
如果每位家长都能耐心地跟孩子闲扯式聊天,就能发现孩子不断地应用各种逻辑、词汇以及句式,孩子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,有了这些充足的素材,孩子的口语表达绝对弱不了。
反而是那些家长亲子陪伴较少或者是只顾着让孩子学这学那,缺乏大量闲聊经历的孩子,表达能力都会显得很弱,即使能表达,也不是那种互动式的,更多的是复制他人的言语,难合具体情境。
(2)鼓励孩子说出来
越是高品质的影像作品,孩子感受到的信息量就会愈加丰富。家长们千瓦不要认为孩子看动画片不好,看电影不适合。其实,没有在看完这些内容以后,及时跟孩子沟通互动才是最大的不好。因为很多作品里有孩子并不能立刻懂的内容,需要跟家长确认,这样孩子头脑中的内在语言以及信息的存储才会有秩序,否则就会出现口头表达语无伦次的现象。
我们常常会听到几个小朋友在讨论看过的动画片,有些孩子就会东一句、西一句,没有条理,缺乏主题,只是那些让他兴奋和记忆深刻的词语不断涌现,这显然跟家长没有好好地交流过,没有人帮忙梳理,在恰当的情节里嵌入经典台词。
(3)反复应用固定句式
有些孩子因为先天语言发展或者性格特点,在语言表达上显得比较弱,这个时候,孩子的表达会比较缺乏主动性,就需要家长主动输入固定句式,输入并不代表家长要反复灌输,而是要让孩子在重复的环境里受到反复的刺激。
比如孩子不喜欢跟人打招呼,和小朋友也不怎么会聊天,家长就可以当着孩子的面,潜移默化地示范这些内容:“阿姨好!您要出去买菜吗?您这么早就出来遛弯啊!”“你拿的什么玩具啊?是个能变形的汽车吗?我也想看看,可以吗?”
所以,爸爸妈妈们请注意,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侃侃而谈不要再对自家娃恨铁不成钢啦!理性面对孩子的不足,找到科学的办法,鼓励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的应有之意。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,Chevady与你下期再见!